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年度总结

市社科联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0日  点击:3220  
  


    一、2006年我市社会科学工作主要情况和做法

    2006年,我会在省社科联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社科理论宣传普及、学术研究、课题调研和学会管理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社科工作的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主要是:

    (一)围绕学习、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热点、难点问题,精心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理论宣传和研讨活动

    1、明确宗旨,把握方向,为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做好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研究宣传贯彻工作,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2006年,我们重点在社科规划调研课题和理论导向上加大了力度。在规划课题调研方面,从征集、发布、立项,各方面始终做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领导以及社科理论工作者围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中山等主要内容,撰写心得和研究文章在《中山日报》和《中山社科》等媒体发表。据统计,《中山社科》全年共发表各级领导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文章30多篇,对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紧密配合,全力以赴,围绕香山文化研究开展系列专题活动。2006年5月,市委领导提出了香山文化的概念,全市各界为此开展了广泛的座谈和深入的调研。一年来,我们全员参与全力配合,就“香山文化”的座谈交流、 “香山文化研究会”的成立、“香山文化研讨会”的召开及论文的收集整理印刷等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8月份,我们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分别到澳门、珠海两地,与当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三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山、珠海、澳门历史同根、文化同源,应该共同挖掘、研究、宣传、共享香山文化。此外,我们把香山文化研究与孙中山研究结合起来,9月中旬与市孙中山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孙中山与香山文化”专题座谈会,在《中山社科》杂志开辟专栏,刊登研究论文,使香山文化研究和孙中山研究、以及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深化了香山文化研究的历史内涵,也使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的活动更隆重、更有意义。

    10月16—18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市社科联、珠海市社科联和澳门基金会协办、岭南与香山文化研究所和香山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香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市香格里拉酒店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40余人参加了研讨。研讨会通过征文和特邀两种形式,共收到海内外学者的论文120余篇,入选论文86篇。11月份,《香山文化研究》课题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并获通过,这是中山市第一次申报成功历史人文类项目。12月12日,经省社科联同意,广东省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在我市挂牌成立,为香山文化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将进一步推动香山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3、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使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根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关于开展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通知》精神,全省定于11月18日至30日举办“弘扬和谐文化,构建和谐广东”为主题的“2006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我市的内容包括“2006广东(中山)社会科学普及周广场咨询”活动,来自我市高等学校、社科团体的几十位专家就市民关心的问题提供咨询;开展送社科图书进农村进校园活动,11月28日,市社科联、市委党校、市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市地税局等5个单位向我市南区、五桂山、板芙、港口等镇农村和学校赠送图书;在全市范围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知识竞赛活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集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等。各单位和各团体还将相继举办10多场专题讲座、研讨会、社科知识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参与的市民超过3万人次。这次社科普及周活动,由于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许多市民说: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些。为了使社会科学普及周工作能顺利开展,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组织奖”,对积极参与的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

   (二)配合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做好规划课题立项、管理、调研、推介工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繁荣,而且更要发展;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在规划课题的立项和管理上,今年我们采取了重点扶持、打造精品的方针,在资金使用上对重点课题进行了适当倾斜,同时鼓励自筹经费申报项目。

   1、广泛征集,反复筛选,确保今年立项的课题有较强针对性。为了选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的题目,我们在去年12月份就向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出通知,广泛征集今年规划立项课题的题目,结果报来的题目达120多项,而且内容比往年丰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以往重点是关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外,关心农民土地纠纷问题、解决城市化农民就业问题、关心公共安全问题成为新的亮点。在此基础上我们经过筛选,精选出41项市社科联资助项目,10项自筹经费项目,分门别类地以《2006年度中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规划调研课题指南》形式,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在社会上公开发布。根据《课题指南》的要求,不仅市内有关单位争相申报,甚至连北京、广州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所都要求申报,至截止日共申报64项课题。经过论证,市社会科学学术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小组在全市申报的项目中确定并批准了21项课题为今年的立项调研课题,其中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0项、自筹经费课题6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开始批准了2项农村项目,由有能力完成调研任务的镇区承担。通过广泛的征集、反复地筛选项目,使立项的课题既有广泛性,又有代表性;既有针对性,又有专业性,为打造课题精品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对立项21项课题的调研进程、经费使用和管理、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了全程的跟踪指导和监督管理,使每项课题都能在年内完成调研任务并都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

    2、公正评审,及时推广,确保去年的调研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4月份,我们组织市社会科学学术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小组成员,经过分头评审、按项打分、集中论证的办法,公平、公正、公开地对2005年完成的17项调研课题进行了评审验收。评出年度优秀课题5项、良好8项、中等4项,并将评定结果通过市内的传媒向社会公布。为了使社科调研成果能为我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真正让社科调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开展了优秀社科成果的推介宣传工作。一方面将2005年度“优”以上课题推荐给市有关领导和有关单位,另一方面将调研课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摘登在《中山社科》和《中山日报》上,如《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中山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媒体推介,让优秀社科成果更好地为我市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思路。

    3、审时度势,严密组织,切实做好“2005—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根据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奖励暂行规定》的要求,我市“2005—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奖工作从2006年11月1日开始进行。为做好这次评奖工作,我们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对此次评奖的内容、奖项和奖金进行了调整。由于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空前发展,社会科学论著、论文和调研报告成果丰富,为了克服以往评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参照省评奖办的做法,确定这次评奖从过去分基础类和应用类改为分论著类、论文类、调研报告类。活动共收到参评作品成果325项。其中符合参评条件的成果有314项。在符合参评条件的成果中,经过市社会科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认真遴选评比,共评出90个一、二、三等奖。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对获奖成果,我们将分别发给奖金和证书。同时将评出的二等奖以上的成果推荐参加“市宣传文化精品奖”的评奖。

    (三)创新机制,密切配合,加强社科联自身建设和对社科团体的协调、联系、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社科联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应用和普及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社会科学工作的参谋和助手。我们认为,加强社科联的自身建设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去年我们主要加强了两项工作:

    1、建立制度,依靠骨干,充分发挥专兼职人员在组织协调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探索、试行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市的社会科学工作走上一条从无形到有形,从虚功到实做的良性发展轨道。年初,我们把这些制度进行了梳理并印制成册。内容包括:章程、社团管理制度、立项课题管理制度、《中山社科》杂志管理制度、评选先进和奖励制度等6个部分。然后分发到各社科团体和理事,使社科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充分发挥兼职人员的作用。2001年至2005年,市社科联仅有3名工作人员,2006年增加了一名专职副主席,共4名工作人员,尽管成立了学术研究室,但没有安排人员,全部职能都集中在办公室。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专兼职人员的作用,才能使社科界凝聚成整体合力,绽放出整体效能。为此,市社科联对领导及科室进行了分工,明确了领导和各科室的职责。同时建立了主席、专兼职副主席联系社团制度,11位主席、专兼职副主席分别每人联系2至3个学术团体。这样,不仅使专职干部增强了责任感,使兼职干部也负有责任。此外,社科联的理事、常务理事都是各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的骨干学术带头人,我们紧紧依靠这些骨干,发挥他们在学术团体中的协调作用和学术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加强联络,密切关系,共同担负起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认真加强对各社科团体的联系、服务和指导工作。为了让社科团体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加强了与各社科团体的联系、服务和指导工作。一是积极协助香山文化研究会、中山市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研究会、市税务学会、市统计学会等社科团体的成立和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参加了市孙中山研究会、古陶瓷研究会、市地方税收研究会、市档案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类年会或研讨会,促进了学会的组织建设。二是组织社科团体积极配合省、市有关精神开展各项活动。如组织社科团体举办了“2006年社会科学普及周”、社会科学普及知识有奖竞赛、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集邮知识竞赛、中国第一届古陶瓷藏品联展等活动等。三是指导社科团体开展理论调研活动。针对目前我市一些社科团体在开展社科课题调研工作、组织社科活动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深入到有关学会进行调研和给予指导。四是资助有关社科团体或社科工作者开展活动和出版专著。今年,我们资助了1位社科工作者出版专著2万元;资助市古陶瓷研究会出版图集2万元。

    (四)加强交流,提升品位,不断提高《中山社科》杂志的办刊水平和质量

    今年我们继续加强《中山社科》杂志的建设,重点在提高杂志的办刊水平和质量上加大了力度。

    1、加大与全国各省市社科杂志的交流力度。《中山社科》根据我市的实际工作适当增大发行量的同时,加大了与全国各省市社科理论杂志交流的力度,目前,已经跟全国70多个地级市以上的社科类杂志开展交流。

    2、进一步提高刊物文章的档次和质量。继续做到每期均有市领导和全国、省、市社科理论界的专家、教授、学者的定鼎之作。一年来,共发表市领导的理论文章10多篇,发表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的文章20多篇。使刊物的品位、文章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继续建立和完善稿酬制度。继续吸引社科理论工作者踊跃投稿,使稿件的来源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2007年的工作设想

    2007年是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高理论研究创新能力和决策咨询研究水平的重要一年。

    根据市委第十二届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人代会的精神,市社科联新的一年的总的工作要求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社会科学工作,以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主线,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宣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服务,大力推动我市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按照这个总的要求,今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拓展“四个面向”,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新的一年里,全市社科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市委第十二届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围绕今年我市十项民心工程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市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全市社科工作必须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广大社科工作者应承担的光荣职责和重大任务。

    (三)拓展“四个面向”

    一是面向党委和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引导社科界加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中山新一轮发展提供丰富的“软实力”。我市正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对转型期遇到的重大问题亟需我们去分析、研究和解答,特别是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新时期中山社会矛盾、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等问题的研究。通过加强对应用对策问题的研究,推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是面向社科界,服务社科理论工作者。针对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要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继续发挥老专家、老学者聪明才智的同时,大力抓好青年理论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今年尝试建立中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库,了解和掌握全市优秀社会科学人才的分布状况、发展动态,并加强指导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继续通过课题规划、成果评奖和《中山社科》杂志等载体,着力加强优长学科建设,促进我市社科学科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调动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市多出优秀成果提供良好平台。

    三是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开展社科普及。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一年的工作目标,争取加大政府经费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赞助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要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的实际应用。要积极探索社科普及社会化、市场化道路,广泛运用论坛、讲座、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专题调研、专家访谈、图片展览、板报、送书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四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挥各社科学术团体的优势,探索出与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的有效平台,为与企事业单位联系提供更多、更广的咨询、规划、培训服务。

    (四)着重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组织协调全市社科界围绕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研讨和实践调研活动,为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鸣锣开道。

    二是加强重点学科重点课题研究,以重点带动其他学科和课题研究。在新一年,我市社会科学研究分三个层次:社科规划重大专项课题、社科规划一般课题,社科规划自筹经费课题。重大专项由我会组织攻关,2007年只授2至3项,自筹经费课题纳入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要侧重支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具有中山特色及优势项目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通过挖掘、整理、提炼孙中山的深邃而博大的思想,打响伟人故里的品牌,为建设文化名城、和谐中山贡献智慧。充分借助和发挥高校在我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的骨干作用,要鼓励研究人员申报研究项目,为课题调研提供便利。党校等有关部门要优化资源配置,突出重点,有所选择,着力加强优长学科建设,促进我市社科学科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强规划立项课题的宣传、推介、转化力度。

    三是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水平。首先要加强我市社科界内部各学会、各协会、各研究会之间乃至自然科学界间的学术交流,鼓励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展多学科的协同、多学会的合作研究。鼓励我市社科界的精英和骨干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国际的各类学术活动,以获取信息、拓宽视野、增广见识。同时社科联自身及各学会、协会、研究会要从实际出发,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中山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四是组织策划好2007年“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参与面,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和实效,不断完善组织方式,创新活动形式,真正让科普周活动走进市民,深入民心。

    五是继续在“联”字上下工夫,加强对社科团体和社科工作者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要加大对社科团体的培育、服务、指导力度,探索建立社科团体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各社科团体关注现实,服务社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大《中山社科》杂志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杂志的办刊水平,进一步凸显了自身特色,使之成为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阵地、广大社科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展示舞台、社科知识的普及平台。今年,《中山社科》杂志将进行新的改版,改版后的《中山社科》,文章质量和学术品位会进一步提高,装帧和印刷质量会更加考究,内容和栏目会更为丰富。

   今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实施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各项工作,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实现市委提出的目标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