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年度总结

市社科联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0日  点击:5030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在省社科联的指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我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组织全市社科工作者在开展学术研讨、做好社科普及、加强成果转化、强化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打开了新局面。

    (一)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高机关执行力和战斗力

    加强制度建设,确定今年为规范建设年。制定《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财务管理制度》、《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机关学习制度》等文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重视理论学习,根据学习制度和计划,积极开展中心组学习和全体机关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纪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四项监督制度”。组织全体干部赴广州考察孙中山史迹、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参观廉政展览和收看电视专题片《暖川》等活动。强化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效率。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基本要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相互沟通、支持、配合的好风气。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拓宽倾听基层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公平、公开、公正、择优选好干部,遵循程序不走样,严于形式不违规,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和徇私舞弊;坚持用压担子、重培养、强素质、比能力等形式用好干部,形成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认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廉洁奉公的领导班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以“机关服务基层,推动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基本载体,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对一”结对助学,“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慰问挂点村和帮扶困难家庭等活动,夯实机关服务基层的基础,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通过集中学习、座谈会、交流会、调查问卷、慰问基层、个别访谈等形式,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机关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市社会科学工作快速向前发展。

   (二)创新社科理论宣传及社科普及活动形式,积极提升服务大局的水平

    我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创新各种方式、依托各种载体,努力搭建学习研究宣传活动的平台,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大力普及社科知识,增强人文社科的活力,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动力,提升服务大局的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1、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和文化名城建设。我会根据《中山市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关于文化名城建设任务分解方案》要求,制定工作台帐和有关措施,落实3项牵头项目和16项参与项目。抓住上海世博会的契机,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共同承办“中山人在上海”大型人文项目,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与市委宣传部、三乡镇政府、市郑观应文化学会共同举办纪念郑观应诞辰168周年活动,召开“如何开发利用郑观应文化旅游资源”座谈会,就如何认识定位、挖掘整理、宣传普及和开发利用郑观应文化旅游资源等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承办以“传承岭南优秀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为主题的文化巡讲活动,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田丰,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省社科联主席张磊,广东文化学会会长、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明华、中山市文联主席胡波等岭南文化名人分别作了精彩演讲。筹备成立我省第一个落户地级市的省级社团——广东近代文化学会,并承办学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中山、上海两地分别举办《近代百货业的先驱——上海四大百货公司档案汇编》一书的首发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本书作为史料参考书的价值。多次组织社科专家参加市举办的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等,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2、积极配合做好筹备“辛亥百年”纪念活动。根据上级部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孙中山文化周活动的组织工作,为“辛亥百年”纪念活动造势。11月中旬,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多名研究孙中山的知名专家、学者与本地社科界代表围绕“一个伟人与一座城市”主题,深入探讨孙中山文化研究的现状、困境和出路,为我市的孙中山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与有关单位承办“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和“香山华侨与辛亥革命”城市论坛,弘扬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丰功伟绩,缅怀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一大批香山华侨。继续整理、挖掘和研究孙中山文化资源,立足本地,巧借外脑,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与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地社科机构及专家合作攻关、依托外地专家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提升了中山城市文化软实力。

    3、继续办好社科普及周活动。8月,我会协助市委宣传部展开万名青少年进文化场馆活动。11月15-22日,围绕“时代文化精神与文化强市建设”主题举行了2010年社科普及周活动,我会与各基层社科团体、有关单位精心策划了60多项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共展出宣传画板500余张,发放图书、刊物及宣传资料3万余份,现场咨询指导5000余人次,制作灯谜、有奖问答1500余条,放映电影6场,文艺演出5场,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8场,参与群众达5万余人次。这些大规模活动的举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起到了良好的社科普及效果。

    4、加强社科宣传阵地建设。做好两本杂志的编辑改版工作。《中山社科》正式更名为《中山人文社科》,新增“华侨历史研究”、“新书导读”、“收藏与鉴赏”和“人物专访”等栏目,适时开辟“建设文化强省”、“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专栏,进一步提升刊物品位和质量。更改《中山社科简讯》版面,提高稿酬和增设专栏,使板式更显大气,栏目更为灵活,内容更为丰富。改版后的两份杂志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

   (三)做好社科课题管理及优秀成果的评奖工作,认真提高服务决策的成效

    今年,我会立足中山实际,突出重点,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社科成果质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10月,我会被中山市专项规划及调研课题立项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十一五”时期专项规划调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1、创新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机制。降低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的申报门槛,适当向高校的年轻研究骨干倾斜,培养更多的本土研究人才。要求针对中山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立项,完成具有前瞻性、应用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立项课题的转化利用率。据统计,今年共收到76项申报课题,最终立项20项课题,其中15项资助课题,5项自筹经费课题,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2、用好“内脑”,巧借“外脑”,合作开展课题攻关。今年,我会善用市内外资源,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善用“内脑”,分别与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中山人文纪行》(暂定)课题;与市民政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中山市志愿服务工作研究》课题;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信访局等12个单位合作《中山市农村社会问题分析及对策》课题。此外,我会还分别承担了《中山市社科团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关于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工作的思考》两课题,总结我会多年来在社团和课题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巧借“外脑”,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孙中山在上海》、《郑观应在上海》和《中山人在上海》等三个课题的研究,寻找和发现当代中山人在上海的时代风采和辉煌业绩;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作《中山慈善万人行(1988-2010)》课题,从史学的角度深挖中山慈善万人行的内涵;与上海社科院、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中山与中国近代化”课题,开展中山本土人文历史研究。通过发挥本土及外地社科专家的智慧,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参考和人文支撑。

    3、拓展转化渠道,多形式评选推介社科成果。开展“2009-2010年度优秀社科奖”评奖活动,调动全市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组织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社会科学年会论文及“优秀理论创新成果”、“优秀决策咨询成果”奖等。认真完成2009年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评审工作,共评出“优”等次课题3项,“良”等次课题12项,“中”等次课题4项。编辑出版《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研究报告(2009)》和《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成果选编(2009年)》、《中山市专项规划及调研课题成果简介(2005-2009年)》。公开出版《历经风雨见彩虹——追寻中山创业者的足迹》、《郑观应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百货公司档案汇编》、《中山社科文存(2007-2008)》等一批“中山社会科学系列丛书”,引起社会良好反响,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

    (四)搭建基层社科组织服务和管理的新平台,努力增强服务社科工作者的能力

    我会现有社团、分会、基地共49个,团结和联系着全市的2万多名社科工作者。为充分履行业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我会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努力搭建基层社科组织服务和管理的新平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加强社科队伍的建设力度,推动社科组织健康发展,得到了广大社科工作者和有关方面以及社会的充分肯定。

    1、推进基层社科组织管理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优质服务,下发了《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会、社科建设基地主要职能及工作细则》,加强对各社科联分会、社科建设基地的工作指导,提高各社科组织管理和建设能力。努力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批准中山市诚信建设研究会等社科团体开展筹备工作,不断充实社科类社会组织力量。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社科团体的财务审计和年检工作,推动社科团体健康发展。

    2、创设各种条件,指导社科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引导高校社科联分会申报国家、省、市级哲学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积极参加省社科优秀成果的评奖和学术年会,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连续两年均有1项课题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指导基层社科组织开展理论研讨和课题调研,派员或安排专家参加各类学术年会、研讨会,提高各社科团体的学术研究水平,发挥他们在社科普及和学科研究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各社科团体、分会和基地全年共举办研讨会、座谈会80多场次,开设讲座、报告会90多场次,布置展览80多场次,组织征文、知识竞赛30多次,完成研究课题260多项,出版专著近10本,收集论文近1000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多次举办社团、分会、基地等基层社科组织的座谈会或交流会,加强联系和互相学习。组织社科团体赴兄弟城市学习考察,汲取先进地区的经验。邀请省有关专家围绕“中国与世博,进步与差距的标尺”主题作学术讲座,举办社团(分会、基地)负责人培训班,并赴上海考察,提高社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著名社科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丰富活跃社科工作者的思维,提高我市社科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一年来,我会努力为各社科团体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搞好服务,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社科界的期望,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如有份量、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较欠缺,取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重大研究课题还不多,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项依然空白等,与中山的城市地位不相适应。这要求我们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力争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

    二、2011年工作设想

    (一)坚持正确导向和依托重大平台,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的水平

    紧紧围绕《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建设文化名城和“三个适宜”新型城市要求,积极开展社科学习宣传活动,继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思想理论作为2011年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围绕中山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经济转型、城乡一体化和人口急增“挤压”资源环境等全局性问题开展研究,深入分析中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新趋势新特点,准确把握中山发展新时期的阶段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征文等活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积极推进中山当代发展研究,在提炼、弘扬和传承孙中山精神的同时,继续深化拓展孙中山研究,切实提升中山城市文化名城影响力。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契机,切实开展一系列活动,协助组织辛亥革命全球论坛。编辑出版《孙中山在上海》、《郑观应在上海》、《中山人在上海》、《平民孙中山》、《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丛书》和《孙中山》青年读本等书籍。做好与《人民政协报》合作开辟“孙中山文化笔谈”专栏工作。在提升孙中山文化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二)完善社科课题立项、评价和转化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决策的能力

    切实做好社科规划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组织工作,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创新课题申报立项、管理评审的新办法,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新途径。继续深化孙中山、郑观应等中山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文化研究,进一步提升中山文化软实力。侧重支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具有中山特色及优势项目的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突出重点,有所选择,力争多出精品,多出成果。做好省级社科立项课题《中山市慈善万人行研究》的出版工作,为我市进一步弘扬、推介慈善万人行这一品牌提供指引。尽快完成“中山人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在上海”、“中山人在上海”、“郑观应在上海”等课题项目,为我市建设文化名城提供人文理论支持。做好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合作“中山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山产业特色标准(暂名)”,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提升基层素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暂名)”等课题的调研工作,力争早日写出富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展“中山人在京津唐”项目,追溯中山人在京津唐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三)创新社科普及的有效载体和形式,进一步增强社科工作的教化育人的效果

    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配合市孙中山文化节活动,进一步做好2011年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制定详密的活动计划,切实开展贴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社科普及活动。与基层社科组织和有关单位共同联合,打造适合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社科普及活动品牌,如组织整合人才队伍,编写通俗的孙中山思想普及读物,把孙中山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引进社区、引进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社科普及的长效机制,创新社科普及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新形式、新渠道,让社科普及工作常年化、常态化。通过扎实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增进全社会对社科知识的了解,吸引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养成热爱社会科学、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习惯,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自身和社科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社科组织的基础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分工,强化思想作风的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行社科联机关与常务理事、各社科团体、分会和基地领导定期联系制度,使社科联的“联系”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做好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和组织准备工作,切实选拔一批思想坚定、品学兼优、年富力强的社科骨干进入社科联组织,增强社科工作者队伍的活力,提升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决策咨询能力。开展好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工作,提高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科学术氛围,为社科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加强社科人才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社科理论研究水平。完善社科人才库动态管理制度,修改社科人才库入库人选的条件,真正发挥社科人才库专家的作用。加大我市社科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力度,适时组织社科工作者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继续健全社科分会、社科建设基地的工作职能和管理制度,发挥他们在社科宣传、研讨、普及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同志们,今年是是我市实施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社会科学事业,为我市建设文化名城和“三个适宜”可持续发展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