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年度总结

市社科联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1日  点击:5786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市社科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团结和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俯身基层,解放思想,以推动中山“六大战略”为中心,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服务创新,全力构建“大社科”格局,在理论宣传、社科普及、课题管理、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等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宣传,为市民提供思想引导和精神食粮

    1、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社科联机关和各基层社科组织分别专题学习“中国梦”、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全市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夯实思想基础,提升理论水平。多次组织社科专家围绕“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主题开展座谈、笔谈和访谈,在全国、省、市报纸发表相关理论文章75篇,在“社科之窗”网页和《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开辟“社科专家笔谈中国梦”、“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专栏,不定期组织社科专家到各高校和基层单位作专题讲座,听众人数超过40000人,向广大市民进一步宣传和解读党的重大理论精神,反响较好。市国学促进会、横栏分会、五桂山分会等多个基层社科组织通过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形式,积极做好价值引导和理论宣传工作。

    2、多形式开展理论研讨。承办“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理论座谈会,国内知名专家与本地学者共同为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行动的结合发展献计献策。组织社科专家参与国际读书日主题沙龙活动,为群众解读文史资政的现代意义。组织专家学者参加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围绕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经济建设等议题开展研讨。应邀出席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会议,就广府文化圈的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建言献策。组织社科专家赴外市深入调研“两建”工作,并主办“消费维权与民生”城市论坛,在借鉴学习兄弟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中山消费维权问题与市民作大探讨。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两建”主题有奖征文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人士对“两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探讨“两建”工作新思路和见解。协助市委宣传部举办全民修身行动座谈会,市内外专家对深化、推进中山全民修身行动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和探索。主办“香山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30多位国内专家围绕主题提出不少新观点、新主张。

    (二)加强社科普及和阵地建设,提高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

    1、围绕“全民齐修身,共筑中国梦”的主题,精心策划2013年社科普及月活动。11月23日,在兴中园举办广场咨询活动,组织十多个社科团体和有关单位的上百名社科专家现场设摊,围绕香山文化、国学教育、家庭教育、妇女权益、食品安全、法律维权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与市民面对面交流沟通,解疑释惑。活动现场设置了展览区、咨询区、游园区、表演区,吸引了近1000人次参与。同时,全市各基层社科组织在社科普及月期间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90多项“接地气、贴民心”的社科普及活动,例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系列集邮文化活动、第四届“地税杯”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法律伴我行•共建和美南头”企业普法专场活动、“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建立首个国学活动基地、出版发行《五桂山,梦开始的地方》等,让广大市民在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人文道德素养。

    2、加强社科宣传阵地建设。召开《中山人文社科》杂志改版扩容座谈会,在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将刊名改为《中山社会科学》,使刊物定位更准确清晰。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每期容量由80页增至120页。全年刊登理论文章112篇,其中市外知名专家文章24篇,摘转知名报刊文章5篇,得到了省出版部门和学术界的肯定。“社科之窗”网页注重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每天更新,全年共刊登“社科要闻”80多条,收到基层信息650多条,经筛选采用“基层快讯”近200条。全年,积极向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市机关工委等单位报送社科工作及党建信息近60条。

    (三)加强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弘扬本土历史文化资源

    1、完成2012年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评审工作,共评出“优”等次课题3项,“良”等次课题17项,“中”等次课题3项。开展2013年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工作,共收到申报项目164项,最终立项32个课题(资助课题17项,自筹经费课题15项),其中管理类课题14项,经济类课题8项,文化类课题6项,教育类课题4项。启动青年课题工作,共15个青年课题获得立项,旨在给中青年社科骨干创设更多的研究平台,帮助他们早出成果、快速成长,为中山社科研究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人才。进一步规范我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管理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管理制度》。开展2011-2012年度优秀社科成果奖评奖活动,共收到参评成果164项,经评审委员会评定和媒体公示,共评出53项论著类、论文类、调研报告类优秀成果。

    我市优秀社科专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匡和平所撰写的《论“执政党思维”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和青年社科骨干、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陈亚辉所撰写的《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获2013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论文针对关乎我市乃至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建议。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编写的《美丽中国不是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一书受到省人保厅和市委宣传部高度评价,是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之一。

    2、推进全民修身行动理论研究。年初,市全民修身行动研究中心正式在我会挂牌成立。我会以此为平台,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和中山本土的6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中心的学术顾问,组建了一支研究队伍。与中山大学社会教育学院深度合作开展全民修身行动课题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将陆续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刊登。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开展《香山文化与中山全民修身行动研究》、《全民修身的价值意义研究》、《新老中山人融合的文化社会学研究》等多个课题,并赴华东等地就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创新开展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为中山的全民修身行动进一步深化和新老中山人融合的全面推进汲取经验。编辑出版《修心与修行——全民修身读本(外国篇)》,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精神食粮。

    3、继续推进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承担《孙中山研究百年口述史》课题的研究,完成了京津和武汉地区的采访任务,相继对20多位孙中山研究的著名学者进行了口述采访,为今后全面深化研究孙中山,抢救、保存、积累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和文献资料。策划拍摄纪录片《文化人生——欧初》,记录中山籍名人欧初的革命生涯和文化艺术成就。组织专家开展《文化资源的挖掘、转化、利用与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课题研究,并获市重点立项。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合作编辑《买办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一书,将国内专家学者研究买办群体的优秀理论文章汇编成册出版。

    4、切实加强课题成果转化。利用《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及时摘录优秀课题成果报告,利用“社科之窗”网页及时上传课题成果报告,供全体市民、社科工作者和读者查阅。出版《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研究报告》,将优秀课题汇编成册,寄送给有关单位和社科工作者阅读。提炼优秀课题的精华部分,通过内参的形式呈报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审阅,为其决策提供参考。

    (四)加强队伍组织建设,打造文明高效的“大社科”服务格局

    1、整治庸懒散奢,实践群众路线,改进机关工作作风。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先后开展“整治庸懒散奢,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国梦”、“群众路线大家谈”、廉政教育、保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党支部专题学习,帮助机关干部夯实思想基础,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文明素质。建立科室工作台账制度,梳理重点难点工作,明晰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质量。将全民修身行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有关廉政的电影、漫画展、专题片等,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以党建活动推进机关业务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被市档案局评为“很好”等次。

    2、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助推社科工作科学发展。召开中山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修改了《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隆重表彰了8名“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10名“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这是我市首次对优秀社科工作者进行的表彰。

    成立社科普及志愿队,开展义务植树、扶贫助学等活动,在阜沙镇卫民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助学、节日慰问和困难家庭帮扶活动,向东升镇桦珑学校捐赠近400多册社科图书和近6000元的文体用品,向沙溪镇申明亭外来子弟学校赠送一批少年科普读物,提升社科联机关服务基层的水平。6月,市社科联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市直属机关工委评为中山市“千个机关支部帮扶困难家庭”活动先进党支部。12月,获评“2010-2012年度中山市精神文明单位”。

    加强与兄弟市社科联的工作交流。先后与肇庆市、珠海市、贵州省、湛江市、湖北省等地的社科联同行座谈,深入交流彼此在机关建设、人才培养、社科普及、基层建设、课题规划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搭建学习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视社科人才培养。组建中山市第二批社科专家人才库,共77人入库,现第一、二批人才库共188人。采取多方合作、助学促研、动态管理等方式,发挥人才库和社科骨干的实际作用。通过为他们订阅报刊、赠阅图书、发送信息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最新的学术理论和中山发展情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切实为他们提供时政研讨、基层调研、服务群众的机会。通过邀请省级专家与青年社科骨干座谈交流,传授理论文章的写作技巧。组织社科专家赴外省、市考察调研,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水平。

    深入部分社科团体、镇区和高校分会调研,倾听他们对社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系。依托高校资源组织社科基层组织负责人开展学习培训,帮助社科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工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二、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是深化改革发展年,市社科联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于党委政府重视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理论宣传、学术研究、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和阵地建设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

    继续发挥社科理论界在理论学习和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座谈和笔谈,策划社科讲坛,并依托“中山大讲堂”、“城市论坛”、“修身学堂”、“道德讲堂”等载体,重点围绕“中国梦”、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民修身行动、建设文化强市等主题,组织社科专家开展宣讲和宣传活动。

    (二)积极整合全市社科资源,提高社会科学工作咨政能力

    整合全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关单位和社科组织的社科资源,着力构建“大社科”格局,发挥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智慧和作用,围绕我市当前发展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打破地域和学科界限,以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为纽带,按照优化配置、联合攻关的要求,充分整合力量,精选课题,做好全民修身行动等市委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课题决策的科学性、应用性和指导性,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紧紧围绕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加强中山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重点是加强孙中山、郑观应等文化名片的研究力度,做好“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城市软实力。

   (三)大力加强社科普及力度,促进社科普及工作新突破

    以《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发布为契机,积极探索社科普及经费保障机制、社科普及工作长效机制、社科普及活动的品牌化机制,挖掘新载体,搭建新平台,创设更多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活动形式,扩大社科普及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提高社科普及的层次和水平,让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惠及广大市民。继续办好《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力争建立“中山社会科学”网站,充分发挥它们在理论导向、学术探讨、信息互通、经验交流方面的作用。

    (四)着力实施精品培育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以“重本土、重原创、重创新、重精品”为导向,在课题调研、社科普及、理论探讨等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汇聚人才,帮助社科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社科专家人才库成员和青年社科骨干创设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带领社科工作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接地气,实践调研出成果。

    拓宽优秀社科成果转化利用的渠道,编印《中山理论研究》,积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推介学术精品、学界精英,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树立本土学术品牌,扩大优秀社科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建立和健全社科优秀成果和人才奖励机制,继续推动“优秀社科成果奖”成为“政府奖”,加大“优秀社科成果奖”、“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和“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的评选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思想和学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之风,遵守学术规范,及时发现和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确保社科人才队伍健康成长,确保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为多出精品佳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努力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社科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加强社科联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对机关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和理论宣传。扎实服务好基层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充分发挥“联”的职能,“合”的优势,搭建更多的桥梁和平台,加强社科联与各基层社科组织、社科组织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组织引导高校分会的专家学者深入镇区和企业调研,帮助有需要的镇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完善社科团体工作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社科团体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力度,增强其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社科团体进行重点鼓励和扶持,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开展调研课题和社科普及等活动,为推动全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